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措置军器所修造事宜奏绍兴三十年四月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七、《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六之一一(第三册第二七二七页)
被旨点检措置军器所,今措置合造炕弓屋木架、地炉并箭床及剑器甲库木架、木床,乞下两浙转运司速行计料。
一、契勘弓弩系是筋缪角木接搭,正赖火气去湿。
缘自来火烛不许入库,弓弩有失烘焙,止有地棚安顿,卑湿梅润,积久薰蒸,兼四周明窗,风雨易入。
欲借诸库例,于本所盖造炕弓高屋五间,并系七椽,四周安窗,墙壁以石灰泥饰。
逐间造高架,随架掘地为炉,以砖甃之,上施铁笼,日差人守火,遇夜提辖官监视扑灭。
一、契勘桩管诸色箭,在库岁久,翎羽脱落,头苦损动,并新造三色箭,其数浩瀚,并剑器甲库所穿皮铁甲,旧止于地棚堆垛,地气浸润,往往断烂。
并欲造木床、木架安顿,庶几不损器物。
过旧宫诗 北周 · 宇文毓
 押东韵
北周书》曰:二年九月丁未。行幸同州故宅。赋诗。
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
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
秋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
举杯延故老,今闻歌大风(○北《周书》明帝纪。《类聚》六十二。《初学记》十三、二十四。文苑英华百七十四。《御览》五百九十一。万花谷后二十三。《诗纪》百十二。)
造周历诏武成元年五月戊子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皇王之迹不一,因革之道已殊,莫不播八政以成物,兆三元而为纪。
是以容成创定于轩辕羲和钦若于唐世,《鸿范》九畴,大弘五法。
《易》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故历之为义大矣。
但忽微成象,象极则差;
分积命时,时积斯舛。
开辟至于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晷度推移,余分盈缩,南正无闻,畴人靡记。
暑往寒来,理乖攸序,敬授民时,何其积谬。
昔汉世巴郡洛下闳善治历,云:「后八百岁,当有圣人定之」。
火行至今,木德应其运矣。
朕何让焉。
可命有司,傍稽六律,仰观七曜,博推古今,造我周历,量定以闻(《周书·明帝纪》)
放还远配诏元年十一月丁巳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
魏政诸有轻犯未至重罪,及诸村民一家有犯乃及数家而被远配者,并宜放还(《周书·明帝纪》)
放免元氏家口诏十二月甲午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善人之后,犹累世获宥,况魏氏以德让代终,岂容不加隐恤?
元氏子女自坐赵贵等事以来,所有没入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书·明帝纪》)
推究赦前事诏五月乙卯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比屡有纠发官司赦前事,此虽意在疾恶,但先王制肆眚之道,令天下自新。
若又推问,自新何由哉?
如此之徒,有司勿为推究。
惟库厩仓廪与海内所共,汉帝有云:「朕为天下守财耳」。
若有侵盗公家财畜钱粟者,魏朝之事,年月既远,一不须问。
自周有天下以来,虽经赦宥,而事迹可知者。
有司宜即推穷
得实之日,但免其罪,征备如法(《周书·明帝纪》)
放免抄掠诏二年二月癸未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王者之宰民也,莫不同四海,一远近,为父母而子之。
一物失所,若纳于隍。
贼之境土,本同大化,往因时难,致阻东西。
遂使疆场之间,互相抄掠。
兴言及此,良可哀伤。
自元年以来,有被掠入贼者,悉可放免(《周书·明帝纪》)
霖雨求言诏六月戊子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唐咨四岳,殷告六眚,睹灾兴惧,咸置时雍。
朕抚运应图,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珍,害伤苗,隤屋漂垣,洎于昏垫。
谅朕不德,苍生何咎。
刑政所失,罔识厥由。
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宜各上封事,谠言极谏,罔有所讳。
朕将览察,以答天谴。
其遭水者,有司可时巡检,条列以闻(《周书·明帝纪》)
量赐夏州义从诏六月庚子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颍川从我,是曰元勋;
无忘父城,实起王业。
文考属天地草昧,造化权舆,拯彼横流,匡兹颓运。
赖英贤尽力,文武同心,翼赞大功,克隆帝业。
而被坚执锐,栉风沐雨,永言畴昔,良用怃然。
至若功成名遂,建国剖符,予惟休也。
其有致死王事,妻子无归者,朕甚伤之。
凡是从先王向夏州,发夏州从来,见在及薨亡者,并量赐钱帛,称朕意焉(《周书·明帝纪》)
改称京兆诏三月庚申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
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周书·明帝纪》)
大渐诏二年四月庚子 北周 · 宇文毓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
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处必然之理,修短之间,何足多恨。
朕虽不德,性好典坟,披览圣贤余论,未尝不以此自晓。
今乃命也。
夫复何言。
诸公及在朝卿大夫士,军中大小督将、军人等,并立勋效,积有年载,辅翼太祖,成我周家。
令朕缵承大业,处万乘之上,此乃上不负太祖,下不负朕躬,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于地下,实无恨于心矣。
所可恨者,朕享大位,可谓四年矣,不能使政化循理,黎庶丰足,九州未一,二方犹梗,顾此怀恨,目用不瞑。
唯冀仁兄冢宰,洎朕先正、先父、公卿等,协和为心,勉力相劝,勿忘太祖遗志,提挈后人,朕虽没九泉,形体不朽。
今大位虚旷,社稷无主,朕儿幼稚,未堪当国。
鲁国公邕,朕之介弟,宽仁大度,海内共闻,能弘我周家,必此子也。
夫人贵有始终,公等事太祖,辅朕躬,可谓有始矣,若克念世道艰难,辅以主天下者,可谓有终矣。
胶死事生,人臣大节,公等思念此言,令万代称叹。
朕禀生俭素,非能力行菲薄,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
身终之日,岂容违弃此好。
丧事所须,务从俭约,敛以时服,勿使有金玉之饰。
若以礼不可阙,皆令用瓦。
小敛讫,七日哭。
文武百官各权辟衰麻,且以素服从事
葬日,造反不毛之地,因地势为坟,勿封勿树。
且厚葬伤生,圣人所诫,朕既服膺圣人之教,安敢违之,凡百官司,勿异朕此意。
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
非有呼召,各案部自守,不得辄奔赴阙庭。
礼有通塞随时之义,葬讫,内外悉除服从吉。
三年之内,勿禁婚娶,饮食一令如平常也。
时事殷猥,病困心乱,止能及此,如其事有不尽,准此以类为断。
死而近思,古人有之。
朕今忍死,书此怀抱(《周书·明帝纪》。因食遇毒,庚子大渐,诏云云。其诏即口授也。)
新定三礼图序建隆二年 五代至宋初 · 窦俨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玉海》卷五六、《经义考》卷一六三、《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一一
昔者秦始皇之重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魏文帝之恶方严,而人间尚通变。
上之化下,下必从焉。
是以双剑崇节,飞白成俗,挟琴饰容,赴曲增抃,自然之道也。
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商之礼文,思隆大猷,崇正旧物,仪形作范,旁诏四方。
常恨近代以来不能慕远,无所釐革,溺于因循,传积世之渐讹,为千载之绝轨,去圣辽夐,名实谬乖,朱紫混淆,郑雅交杂,痛心疾首,求以正之。
而名儒向风,适其所愿。
国子司业太常博士聂崇义垂髦之岁,笃志于礼,《礼》经之内,游刃其间。
每谓《春秋》不经,仲尼耻是;
《关雎》既乱,师挚悯之。
今吉凶之容,礼乐之器,制度舛错,失之甚焉。
施之于家,犹曰不可,朝廷之大,宁容滥渎?
欲正失于得,返邪于正,潜访同志,定其《礼图》。
而所学有浅深,所见有差异。
作舍道侧,三年不成,众口云云,何所不至?
会国朝创制彝器,迨于车服,乃究其轨量,亲自规模,举之措之,或沿或革,从理以变,惟适其本,时之学者,晓然服义。
于是博采《三礼》旧图,凡得六本,大同小异,其犹面焉。
「至当归一」之言,岂容如是?
「吾谁适从」之叹,盖起于斯。
何以光隆于一时,垂裕于千古?
遂钻研寻绎,推较详求,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躬命缋素,不差毫釐。
率文而行,恐迷其形范;
以图为正,则应若宫商。
凡旧图之是者,则率由旧章,顺考古典;
否者则当理弹射,以实裁量;
通者则惠朔用其互闻,吕望存其两说。
非其学无以臻其极,非其明无以宣其象。
遵其文,绎其器,文象推合,略无差较。
作程立制,昭示无穷。
匪哲匪勤,理无攸济;
既勤且哲,何滞不通!
有以见临事尽心,当官御物。
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
《礼图》至此,能事尽焉。
国之礼,事之体,既尽美矣;
物之纪,文之理,又尽善矣。
其新图凡二十卷,附于《古今通礼》之中。
是书纂述之初,诏俨总领其事,故作序焉。
按:《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卷首,四部丛刊三编本。
书唐氏六家书后1081年5月11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皇朝文鉴》卷一三一、《记纂渊海》卷四二、五○、《文编》卷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六六、《珊瑚网·书录》卷二四上、《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九四、《佩文斋书画谱》卷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崄刻厉,正称其貌耳。
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茍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洎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洎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而不问周,何哉?
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湖口以书遗余,云:「吾家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
此又未可晓也。
元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993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小畜集》卷二九、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公讳守素字昭俭济州任城人也。
其先盖汉丞相方进之裔也。
曾祖讳某,皇任某官。
祖讳某,皇任太子少保致仕。
考某,皇任率府率
公,即率府之次子也。
天福初以荫入仕,补左班殿直,转供奉官
自晋至汉,时乱位卑,祗役不暇,故勤虽至而功未立矣。
周高祖以来,奉皇华,将密命,号为称职者,屈指比数,公首与之。
世宗初平淮甸,诏公为蕲州兵马监押沿江巡检,善修其职,改承天军使,自是声绩闻于时矣。
太祖神德皇帝乾德中始议平蜀,用许帅王全斌主将,且择使臣恭谨者随军任使,而公实从焉。
蜀既平,公奉捷书,驰驲骑入奏,入祖嘉之,擢授引进副使
时故中书令石公以佐命元勋,始拜平章事,镇汶阳,乃诏公为郓州生辰国信使,赏劳也。
寻加判四方馆事
且以全蜀虽下,群盗未息,再命公分屯士卒,经略郡县,乘传往复,颇得机宜,由是益亲信矣。
开宝中,麟、府二州番族搔动,以争地不决,闻于朝廷,公承诏和戎,部落悦服。
扈从辇辂,薄伐并门,转引进使
出为成都管内十州都巡检使,赐钱五百万。
谢日,复受宣充凤翔府王符公官告使。
公以锡赉优厚,恳让不已,太祖曰:「汝十州巡警,烦费亦多,不足让也」。
当时宠任,在同列间,鲜有其比。
及受代归朝,会淮海王入觐,命公迎劳,颇得礼容。
并寇稽诛,大勋未集辑,公与洺州防禦使郭进偏师侵掠,深入敌境,至五台县界,取禾蹂稼,实有力焉。
今上嗣宝图,行兑泽,授客省使宪州刺史
山洞蛮恃险叛乱,受诏为都部署招怀讨击,五溪悉平。
淮海王纳版图,奉朝请,公为两浙十三州安抚使,寻知杭州军州事,劳来安辑,浙民便之。
政成召归,为西京都巡检使,因权知河南府留守司事。
浩穰之政,雅亚上都,简事勤公,月馀自理。
加以修宫阙,奉轺传,贵倖旁午,终无间言。
商州团练使
上念延安杂处,以公麟、府之役,深识番情,知延州军州事。
端拱初,边鄙未宁,胡羯南牧,议者或请坚壁以待之。
公以河北诸州缮修城垒,遂充天雄军兵马钤辖、知大名府
复以上党近边,素称难治,知潞州军州事。
咸有课最,达于朝端。
上方考古道,兴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战之备,公为代北都部署
事毕,改并州兵马钤辖,移夏州驻泊。
未几,知凤翔府事。
朝议赵保忠归镇夏台,可息经费,求其监护,无易公者,遂再往焉。
公承上戢下,颇叶便宜,改石州驻泊。
上以公驰驱且久,齿发渐高,俾归郡封,以均劳逸。
在郡周岁,方将拜章乞骸,归老田里,以淳化三年八月五日遘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一。
娶张氏,封清河郡君,先公而终。
子二人,长某早亡,次继恩,右班殿直
孙若干人,长惟德,商州衙内都指挥使
四年四月某日葬于开封府某县某乡某里,礼也。
公历四朝,事八主,检校官常侍太保,兼官自监察至大夫,阶自银青光禄,勋自武骑尉上柱国,爵自县男郡侯食邑三百户至一千户。
惟公谦和畏慎,慈惠恭谨,积此八者,终身不衰。
尝莅大都,临剧务,无留事,无败狱。
以矜严训军旅,以持重守边防。
出疆有专对之才,行师无失律之咎。
世之称谙练时务者,公实首焉。
及治商于,郡事尤简。
盖国家优贤养老,且休息之,而早夜孜孜,未始懈怠,若初筮仕者。
每断一大辟,虽罪状明白,了无所疑,亦必委细咨询,遍乎僚吏,以至再三,而后用法。
复能不忤物,不近名,奉诏条外,不求赫赫之誉。
属吏过失,未尝面言,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旁指曲谕,微警诫之。
周旋慎密,率多此类。
故能四十年间,无纤芥之过,始全身于乱世,终立事于清朝。
语侯伯间,未易可得,考终牖下,不亦休哉!
某左官商山,实公之副,熟闻履行,得以直书。
铭曰:
二千石,世禄之厚,公能守兮。
齿七十一,人生之寿,公能有兮。
委质明代,保无咎兮。
归全幽宅,光有后兮。
梅仙事实 唐 · 杨智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昔梅仙君。河南寿春府人
名福字子真
西汉成帝时受命洪州南昌县尉。居官清节。
志厌浮华。每以恤民为念。
未尝加鞭朴于民。时值王莽作乱。
僭窃神器。王凤专政浸盛。
灾异数见。偫下莫敢言。
福不忍天下生灵坐于涂炭。乃奋忠义之气。
上灾异书。以陈治乱。
书曰。臣闻箕子佯狂于商。
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
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箕子非疏其家也。而畔其亲也。
不可与言也。昔高祖纳善如不及。
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
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
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
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
云合归汉。争进奇异。
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
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
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如拾遗
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
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
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
不循则乱。何者。
秦为无道。削仲尼之迹。
周公之轨。坏井田。
除五等。礼废乐崩。
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
莫能致其功也。武帝好忠谏。
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
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
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庭自衒鬻者。
不可胜数。汉家得贤。
于此为盛。使武帝听用其计。
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
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
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
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偫。
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
索随和。而无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
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
士则轻。诗云。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
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
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
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由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
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
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
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
发愤懑。吐忠言。
嘉谋日闻。于上。
天下条贯。国家表里。
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
士民之数。能言之类。
至众多也。然其俊杰指陈世政。
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谬。
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无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
高祖所以厉世磨钝也。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网。
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
授楚以柄。故诚能勿失其柄。
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
武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
取当世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
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
亦已明矣。故高祖陈平之过。
而获其谋。晋文天王
齐桓用其雠。无益于时。
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黑白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
犹以乡饮酒之礼理事军市也。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
又加戮焉。夫䳒鹊遭害。
则仁鸟争逝。愚者蒙戮。
则知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
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
朝廷尤甚。偫臣皆顺承上旨。
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之所上书。陛下之所善。
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
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擢之。以厉直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
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
结谏臣之舌。偫臣皆知其非。
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
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
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
留意无逸之戒。除不急之法。
下无讳之诏。博览兼听。
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
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
诽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
来者犹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
外戚之权。日以益隆。
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蚀地震。
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水灾亡与比数。阴盛阳微。
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
亲亲之道。全之为右。
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
使之骄逆。至于夷灭。
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
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无若火。
始庸庸。势陵于君。
权隆于主。然后防之。
亦无及已。又言国舅王曼事。
俱不纳。复上建三统书曰。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职触罪。危言世患。
虽伏锧横分。臣之愿也。
守职不言。没齿身全。
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
虽有景公之位。伏枥千驷。
臣不贪也。故愿壹登文石之陛。
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
尽平生之愚虑。无益于时。
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
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恶之报。各如其事。
昔者秦灭二周。夷六国。
隐士不显。逸民不举。
绝三统。灭天道。
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
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
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
绍夏于。明著三统。
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
迁庙之主。流出于户。
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
人无后。陛下继嗣久微。
殆为此也。春秋经曰。
宋杀其大夫。谷梁传言其不称名姓。
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后。虽不正统。
封其子孙。以为后。
礼亦宜之。何者。
诸侯夺宗。圣庶夺嫡。
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
而况圣人又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
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
仲尼之庙。不出阙里。
孔氏子孙。不免编户。
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诚能据仲尼素功。以封其子孙。
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
与天无极。何者。
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
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
不灭之名。可不勉哉。
亦不报。于是有归休之志。
于戏。所谓臣之于君。
再三谏而不从。则逃之。
此岂虚言哉。遂解衣挂冠东都门。
纳官弃妻子去九江。恐国舅摄之。
易姓名为吴市门卒。以保其身。
厥后求师慕道。访山采药。
多隐名山广谷之间。尝与张留侯子房执版唱无生曲。
以快其情也。访雁荡诸山。
会稽之南也。游南闽入支提山
修鍊数年未就。为□所触愤然曰。
灵丹九转。愈久愈精。
何厌成功之晚。遂入仙霞山。
武夷之东也。徬徨乎无人之境。
逍遥乎尘埃之外。猿啼古木。
虎啸幽岩。有曰瘦腰。
有草曰黄芽。灵苗异种。
杂然莫能尽识。遂依岩结庵。
坚心苦志。辟谷餐
慕学神仙。积有年矣。
每望闽粤间。有紫气颇异。
复往建城。立坛修鍊未几。
一日。山色溟濛。
烟霞满室。瑞气浮空。
紫云盖覆于山顶。天乐嘹喨。
有一神人语福曰。空洞仙君至。
须臾仙乐近。仙君临。
福拜而迎之。仙君曰。
念子学道志坚。吾故下临。
授汝外烧内鍊还返大丹之法。九老仙都济世之文。
汝可择名山。依法修鍊。
方得成仙。言竟而梅君谢焉。
彩云散空。天乐自鸣。
仙君乃隐隐而去。梅君精视天文数日。
下山行济世之法。无不灵验。
初至鸡笼山修鍊。被尸鬼相魔。
次至毛竹洞。夜梦神人曰。
此山非先生修鍊之所。遂入演仙山修鍊。
又为野火所烧。继往玉华山修鍊。
昔神人居焉。方欲修鍊。
而偫贼四起。次至乌石山修鍊。
樵妇触之。梅君叹曰。
道缘浅薄。障魔偫起。
遂再行济世之法。数年。
至剑江西岭修鍊。一日。
祥云瑞气覆于山巅。开户视之。
乃道师空洞君降。梅君拜而迎之。
告道师曰。弟子恭依师旨。
广行济世之法。游历名山修鍊。
多为魔苦。适至于此。
道师曰。汝之道缘在飞鸿山也。
再授汝八神却魔灵丹。乃召二童子。
控赤騣白马于山前。君可急乘马领童。
至飞鸿山精修。成功之日。
吾当举汝。使汝骨像同升也。
言讫。道师隐于云中。
梅君遂乘马领童。至飞鸿山。
卓庵修鍊千日。神游体外。
丹光烛天。而道成矣。
遂开炉出丹。一丸祭天。
天神收之。一丸祭地。
地神护之。一丸自服。
服讫。拜谢天地毕。
地神奏于三官。三官奏闻天阙。
西汉梅福成道于飞鸿山。梅君乃乘白马领童。
欲回九江。二童马前抚掌吟诗。
隐于山溪巨石之下。须臾红光射日。
紫雾漫空。甘露天花。
一时飞降。云中仙乐嘹喨。
童持节。玉女执幡。
力士控鸾。侍仙捧诏。
向梅君曰。天阙诏下。
令汝乘鸾上升。梅君拜谢天恩。
弃马乘鸾。升天而去。
白马坠于水中。自后飞鸿山号曰仙山是也。
山之西有坠马洲。三十里有遗鞭山。
山之下有登仙里。山之东溪有逃童石。
骖马渡山之侧有甘露源。山之后有天花岭。
石上有花迹。自后乡人号曰癞石岭是也
至今丹光隐伏犹存。山根有梅君道院
崇奉香火。自后浮屠占之为居址。
弃仙像。塑佛像。
改名观音院。将梅仙像移入开山堂奉。
郡之民相传只呼仙院。不从其额。
其院中有护法五圣公显灵。立庙院侧。
人只呼作梅君庙。梅君同其名。
乃仙圣迹也。自汉至今。
历二十二丙寅矣。自元始中至今贞元二年丙申
计一千二百五十九年不泯矣。时依建宁府梅仙堂传本。
彼有梅山鍊丹之所。故云尔。
画眉序 明 · 佚名
 出处:六十种曲 鸣凤记 第二十三出
小外:三策献君前。
头点朱衣圣恩眷。
庆朝廷明盛。
罗网英贤
报王家须效伊周明素志当卑管晏。
合:百年豪杰兴文献。
重新造舜日尧天。
平亭诗跋嘉定三年 南宋 · 唐人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七、《粤西金石略》卷一一、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五
桂林溪山之胜,龙隐居其最。
岩之上有狄武襄公《平蛮碑》,岿然水滨,车盖来临,无憩足所。
嘉定三年,甲军统辖黄思□偕同寮合谋建亭于碑左,面平林,俯清流,檐□翚飞,质而不侈。
亦既崇成,乃丐名于经略殿撰侍郎先生,蒙赐以诗篇,命之曰「平」,且有「将贵精专,勉矣修业」之训。
属吏等敢不激昂奋励,鞭驽磨钝,仰副期遇远到之万一?
载惟先生以从橐之英出临制阃,再岁于此,政平讼理,年谷丰熟。
乡者一二□猺颉颃作气势,先生指示方略,旋即授首,岭海之民如在春风和气中。
拭目召还,移此以福天下,太平勋业,日月可冀,继兹又当大书特书不一书。
是年日南至武经郎广南西路经略司效用统领唐人杰谨跋。
承节郎广南西路经略司甲军统辖黄思□,门生忠翊郎、权广南西路经略司雄边军统辖张黯,门生成忠郎、广南西路驿程至,抚州王辅
武德郎、东南第十二将、权兵马钤辖宋德祥立石。
监工队将周明、李政、住山僧鹏集,摹刊王俊
诏开礼闱偶作呈诸友1027年 北宋 · 文彦博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星弧首辟群英彀,天毕初张众目罗。
汉傅(四库本作传)仍闻求泛驾,周明何止育菁莪。
碧纱已有蓬山籍,绿李将分桂殿科。
全伏阿香推毂力,九门三月化陶梭。
御辇院犯徒罪官吏移降收管事诏绍兴十四年五月四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九之一八(第三册第二八一九页)
御辇院下都辇官长行周明犯徒罪断讫,移降步军司比附在京店宅务一般军分收管。
今后遇有犯徒罪之人依此。
措置清河口防托虏中粮战船疏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右编》卷二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八
臣据陈敏申坐奉圣旨,令密切措置清河口防托战守事。
臣有以仰见陛下得守江淮之襟要,圣算无遗矣。
详敏所申,谓虏人舟船动以千百,顺流而下,凡梢泊去处,即是登岸之路,我军虽欲阻之,形散势分,终莫可禦。
其说既当,然以刘锜、刘宝用十万之众不能捍清河,谓莫若益兵五万人守楚州
或城池刍粟未办,又谓莫若益兵二万人守高邮,分兵屯喻口、盐城兴化、黄浦四处,此其意在守高邮而已。
所谓图其易不图其难,不可不辨也。
虏累年以来打造战船,教习水战,皆在山东
拘收粮船,多积刍粟,亦在山东
山东而为两淮之用者,独有清河口耳。
一出清河,不独顺流而下皆是梢泊登岸去处,如敏之说也。
使溯流而上,沿楚、濠州而至于安丰,则淮西之虏亦可以足食。
逆亮南寇,其粮山积于盱眙濠州,皆从清河隆兴癸未甲申之间,江东路运米亦从淮河而上,沿楚、濠州安丰寿春,给淮西官军。)
今若不于用力少处措置,却欲增兵五万人而后守楚州,增兵二万人而后守高邮,为计亦左矣。
假令朝廷有兵可增,如敏所请,而虏之粮出清河者,上而盱眙以给军食,则天长一带虏兵可以持久,又自盱眙上而至安丰,则淮西之虏亦可以为久屯之计。
是增兵以守楚、高邮,名为捍通、泰、维扬则可,而非绝粮道使虏不得久之上策也。
李左车善知兵者也,欲扼井陉之口以绝汉粮道,使野无所掠卤,虽韩信不敢遽进兵。
臣愚谓左车之策今用之于清河口,虏兵虽众,决不敢轻动,动亦不敢深入可必也。
臣到镇江,见戚方说亦必欲守清河口,画到图子,欲于河口之南因甘罗城旧基筑小堡,藏车、战船以待用。
韩彦直欲沈船打撞必争于虏人叛盟出船之初,与戚方之说亦合。
又引周明、韩贵见臣,谓深知清河口地利者。
二人见责本军自效,故愿效死力也。
彦直总计事当赴奏,欲乞圣慈面赐宣问,如有可采,即乞速赐裁酌施行。
或专委彦直戚方共力措置,庶两淮襟喉早得预备。
利害至切,臣敢昧冒言之,伏乞睿照。